长春新区:争当“排头兵”“领头羊”“先行者”

发布时间:2021-08-14
|
文章来源:长春市人民政府
|
责任编辑:飙飙

W020210727306325493387.jpg

高新科技园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要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更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7月23日在长春新区视察时的讲话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新区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路径举措,为新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回顾当时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作时的情景,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李忠斌至今记忆犹新。

  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起点,回顾发展成就,展望美好未来,新区广大干部群众更加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在肩,正坚决扛起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使命担当,争做省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排头兵”“领头羊”“先行者”……

  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过去一年,长春新区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委部署要求,加快走出了一条“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高起点规划

  一张蓝图干到底

  7月23日,长春新区规自局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聚焦刚刚揭牌的长春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大家正精心编制包括总规和专项规划在内的“1+6”规划体系,分阶段推进物流保税区、自贸试验区、自贸内陆港及“大通关”开放通道建设,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新枢纽。

  “坚持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长春新区在深入实施《总规》基础上,系统谋划研究各项重大战略发展规划,确保规划清晰、布局合理,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焦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牵头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空间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发展目标思路,确立了打造“一带三核三区一平台”的总体空间格局。

  高品质创新

  优势资源不断集聚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长春新区人才办,工作人员正忙于编制特殊人才“编制池”,协助企业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对与新区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全日制理工类博士研究生,根据个人意愿,可将编制落在新区支持企业发展办公室,本人则在企业工作。5年后,如果本人有调入新区意向,可直接编制为新区自定事业编。

  着眼于高品质创新资源的集聚,长春新区积极发挥创新“主引擎”作用,加快夯实基础创新能力,扎实推进长吉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吸引50余个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近100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落位新区。

  着眼于高层次双创人才的集聚,长春新区创新推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特殊人才“编制池”、新区奖学金、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等人才“引聚留用”政策,积极与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共建,一年来引进培育各类人才近1.5万人,占省市引才比例15%、25%,14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41人入选省、市高级专家,重点联系专家274人。

  截至目前,长春新区高标准谋划建设了中俄、中白、中日、中国冰岛等国际合作园区,中俄科技园建成8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入驻日资企业25户,今年又有近20家日企达成合作意向;中白科技园先后入驻10个国际合作项目、17家企业。国际陆港、国际空港功能加快完善,中欧班列货运量增长4倍,我省首个企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新区开通,为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

  政产学研联动

  “1+1>2”效应乘势而生

  一年来,长春新区坚持不懈抓政产学研创新“协同”,为形成“1+1>2”的协同创新效应,政府搭台,联合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应化所、华为等大院大所大企开展合作共建,打造“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联盟,为联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衔接、企业自主创新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联合吉林大学打造的“环吉大双创生态圈”,依托海容荟双创小镇和吉大科技园,整体构建“一核、双心、N园”创新布局,未来将形成“科、教、创、产、服”协同创新集聚区。

  联合中科院长春分院打造的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推动中科院微电子所、力学所、沈阳自动化所等50多项科技成果转化落位。

  联合中关村北科建集团打造的北湖科技园,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引进落位各类科技企业600余家,包括20余家上市企业、6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联合光机所打造的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是省内唯一一家国家级A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入驻率达到100%。

  联合应化所打造的国家应用化学研究中心,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仿生合成橡胶及航空轮胎、光刻胶等技术问题。

  总面积3.7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将承接应化所、吉林大学及国内相关化工院所研发成果,打造全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实现强链补链

  创新型产业体系逐渐壮大

  “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一年来,新区坚持不懈抓产业链创新链 “融合”,创新型产业体系快速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

  生物医药产业去年增速达到52.4%,产值实现160.8亿元,占全市82.4%、全省26%。龙头企业高新股份荣登202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总投资26亿元的国药新冠疫苗项目落位投产,今年年底前预计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明年产值将超过2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引进了华为云联合创新中心、嘉诚信息等潜力项目,加快形成了以光电器件、光电显示等为特色的光电子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奥来德OLED材料技术成功打破技术壁垒,永利激光领跑全国二氧化碳激光器行业,东北首家自主安全笔记本电脑生产商——长城信创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产。

  航天信息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300多家,长光卫星是国内首家实现卫星研发、运营、应用全产业链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吉林一号”卫星在轨总数达到29颗。

  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制造等,集聚重点企业130余户,去年产值突破430亿元。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现倍增,在原有25个园区基础上,新建各类特色园区20个,总数达到45个。

  形成多元支撑

  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一年来,长春新区坚持不懈抓多元化创新主体“培育”,市场创新活力充分激发。摆渡创新工场、益田硅谷新城等各类孵化载体发展到144个,民办孵化载体数量占比近70%,全区集聚科技型企业近2000户,高新技术企业一年增长300户,发展到810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全年新增115户,发展到近400户;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总数达到6.5万户。

  聚焦鼓励自主创新,长春新区在全省率先推出“创新券”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科技研发成本,已累计发放2.38万张,超过1200家企业受益。

  聚焦资本助力创新,长春新区组建总规模35亿元的产业基金11支,实现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长光卫星和中小微企业2支天使基金近期将完成组建。

  持续加大企业上市支持力度,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吉林省基地成功落户长春新区,奥来德实现全省科创板上市“零突破”,吉大正元、中邦环境、英利汽车、百克生物相继成功上市,新区进入了企业上市“爆发期”,长光卫星、海谱润斯等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今年有望实现“保5争6”上市目标,为全省“保6争9”提供有力支撑。

  积极高效服务

  “双创”环境加快提升

  2020年,长春新区明确了“东北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目标,持续推动改革先行先试、审批提速增效、政策系统集成、服务精准高效,连续第四年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兵单位,在首次营商环境国评中,位列19个国家级新区第11位、东北第1位。

  “我们在省市率先推行的‘证照分离’‘标准地+承诺制’‘政务服务驿站’等多项改革,被列为试点并在全省推广。”新区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局负责人表示,以长春高新区为试点推行的“管委会+公司+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已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个典型案例,今年重点推出了35项首创性、独创性改革,先证简(减)图改革、新型产业用地(M0)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构建了涵盖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8+3”政策体系,持续提高了政策精准性和可达性,去年兑现政策资金6.8亿元,今年创新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先后为671户企业兑现资金6000万元。

  创新开展特色服务,长春新区持续打造“企业家座谈会+沙龙”、企业高管微信群、重点企业巡礼等特色品牌,创新推出“企业问题我来办”“新企通”等服务,深入推进“万人助万企”行动,为企业解决融资担保、技术用工、要素保障等问题500余件。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各类创业就业人员14.8万人,在企业和群众获得感调查中,新区企业满意度达92.68%,位居全省第一,“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新区“双创”工作获李克强总理点赞。

  “首次”“第一”

  正成为新区代名词

  长春新区科技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上市企业数量全省第一、专项债项目数量全省第一、高端人才引育数量全省第一、企业满意度全省第一,营商环境国评位列东北国家级新区第一……“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和指引下,我们广大干部群众正立足本职岗位、忘我拼搏奉献,已取得多个‘首次’和‘第一’”。李忠斌对长春新区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

  此外还有,落位东北的首个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首个知识产权法庭、首个新冠疫苗生产基地,成立东北首个华为研究院,长光卫星获评为东北唯一一个独角兽企业,东北第一台自主安全笔记本电脑在新区下线,全省首个企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新区开通,奥来德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这充分表明,只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决有力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一定能够推动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一定能够在抢抓机遇中赢得发展主动,就一定能够集聚百倍信心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推动新一轮振兴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李忠斌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