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130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发区数量和投资占比均超过70%;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200户,占全市60%;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三项重要指标,开发区分别占全市比重72.3%、72.2%、77.3%……我市加快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这一组数字,在近日召开的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可。全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对外开放的主战场、产城融合的主阵地。
开发区,在全市改革大盘中是当仁不让的排头兵。我市注重开发区的联动发展,协同创新,不断推进北湖科技园、亚泰医药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盛世汽车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百亿级特色园区建设,形成了各级各类开发区高效协同发展格局。2020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达到72.3%、72.2%、77.3%;占全省开发区比重达到69.6%、57.1%、61.8%,切实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开发区,不断为全市创新发展聚焦动能。我市强化开发区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与一汽、华为、吉大、光机所等大校大企大所合作,组建红旗、数字经济等产学研创新联盟,推动国家半导体激光技术创新中心落位经开区,积极打造环吉大双创生态圈,摆渡创新工场模式成为全国“双创”典型。
持续推进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规上市”,开发区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200 户,占全市60%,长光卫星成为东北唯一独角兽企业,奥来德、百克生物等企业先后上市,上市公司总量达到29家,居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开发区,是全市产业集群的强有力支撑。我市坚持开发区产业主力军定位,以长春新区、中韩示范区、经开区、净月高新区、汽开区为依托,推动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优势互补,着力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和高端装备、光电信息、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能源、文旅6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1300个5000 万元以上项目中,开发区项目数量和投资占比均超过70%,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开发区,打造全市深化改革的尚优环境。“管委会+公司+园区”管理模式、“大部制”改革在全市开发区中得以推行,“大经济、大商务、大建设、大管理”行政体制,入选了中国改革2020年度50个典型案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向各级开发区下放行政权力2000余项,“最多跑一次”“标准地+承诺制”“证照分离”等举措在全省推广,在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长春获评提升最快的10个城市之一。
开发区,是全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我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开发区内外资和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80.5%、88.5%、98.7%、87%,超过全省50%以上。面向国际,重点打造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兴隆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前沿窗口,积极推进中德、中俄、中白、中古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动“长满欧”“长珲欧”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今年“长春-法兰克福”航线正式开通,开启了东北地区中德货运空中通道先河。面向国内,抓好与天津、杭州对口合作,以5大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全面深化与各市州对接合作,共同谋划实施合作项目184个,总投资3587 亿元,推动“一主”优势加快转化为“六双”动能。
开发区已成为我市朝气蓬勃的发展沃土。下一步,我市将坚定信心、对标高位,进一步育动能增活力、挖潜能促转型、提效能优服务,努力走出一条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更大力量。